8月19日,国家卫健委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到2022年“最美医生”中的4位个人和1位团队代表在第五个中国医师节分享各自的从医经历及体会,他们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丁仁彧;青海省黄南州泽库县人民医院院长、主任医师马文义;江西省南昌市第九医院艾滋病治疗中心主任、主任护师胡敏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眼科主任医师周行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家流调专家队代表、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所党委书记、研究员卢金星。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丁仁彧在2020年武汉出现新冠肺炎疫情时,作为重症医学专家被派到武汉支援抗疫,提及这段经历,他表示,“2020年2月2日,我和我的队员们,一共150名队员组成辽宁援鄂重症医疗队奔赴武汉。应该说,在武汉奋战了56个日日夜夜,在这期间一共救治了129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
这期间,丁仁彧和队友救治了只有35岁的新冠的急危重症患者“小飞”,“他的救治过程,是我们重症医疗队在武汉甚至在后期抗疫的一个缩影,也充分体现了我们重症人对于生命至上的不懈追求。”
丁仁彧表示,对青年人来说,踏踏实实地把平时的工作做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能够把自己的能力展现出来,为国家做一点事情,这就是作为医生的成就感。
此次最美医生团队授予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家流调专家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家流调专家队代表、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所党委书记、研究员卢金星当日表示,“本着平急结合的原则,我们平时注重学习提升能力,随时备战。一旦哪个地方发生疫情,我们就会响应国家统一调度,迅速赶到现场,进行疫情处置。从疫情发生到现在,我们的同志们很多时间要么在防疫一线,要么在集中隔离,有的人甚至一年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这样过来的。”
卢金星表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还没有结束,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除了专业队伍发挥作用之外,还需要全体人民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够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成效。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眼科主任医师周行涛一直以来在繁忙的工作外抽出大量时间、花费大量精力投入到公益和科普工作中,他当日表示,“3月1号颁布的《医师法》规定了医生、医护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做好科普宣传、科普教育。对我自己来说,我已经在眼科领域做了30多年的医生,我非常显著地感受到,这些年当中,我们的患者是越来越多,特别是近视患者,近视手术越来越多,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也越来越多,并且有低龄化、高度近视发展的趋势。因此,我觉得,我必须要前置,把‘防’的源头抓住了。”
周行涛表示,希望“手术要越做越好,但同时必须越做越少,而防住了源头就可以做得少。”
谈到自己的职业经历和体会,江西省南昌市第九医院艾滋病治疗中心主任、主任护师胡敏华表示,除了身体上的帮助,她和同事们特别认识到对于艾滋病病人心理帮助的重要,“大家知道,艾滋病感染者特别是新发的病人,刚刚确诊感染,他们对疾病的恐惧,还有艾滋病给他带来的病耻感,让他心生纠结,他会选择不告诉家人,他也不好去和朋友倾诉,我们的病友就没有一个可以去倾诉宣泄的出口。”胡敏华与同事由此开通了一个热线电话,每天保持电话的畅通。“这样20多年来,我的手机里现在已经储存了1000多个患者和家属的电话,当然也会有很多的微信,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联系,通过微信朋友圈,发现我们的病友在家里、在社会的一些可及的资源,我们可以知道他的问题所在,然后能够及时为病人和家属提供危机干预的服务。”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说的是,艾滋病和其他的传染性疾病没有什么不同,它是可防可治的慢性疾病,大家要科学认知艾滋病,要消除对病人的歧视和偏见。”胡敏华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