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8月18日电 (记者 陈静)记者18日获悉,中国近视防控和矫治领域的权威专家、近视全飞秒激光手术的“开拓者”周行涛入选2022年“最美医生”。周行涛是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副团长、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上海领军人才。他曾被国际防盲理事会授予“眼健康英雄”称号。
当日,周行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在从医生涯中,寻求近视手术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少,希望每个人都能重视对眼睛的爱护,从小开始预防近视。
从医三十年的周行涛教授,在近视矫正临床与科研工作方面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了卓越成就。在近视矫正手术领域,这位专家连续创造了多项“第一”。他带动了飞秒技术与优化表层切削手术在中国的规范开展;在中国最早开展超高度近视人工晶体植入术(ICL V4C)并牵头建立相关技术规范与专家共识。周行涛对记者说,眼科医生应在科普中发挥作用。“最好的科普就在医生的诊间。”他说,即使是不长的时间,医生的几句解释,都会让患者印象深刻,进而提升他们对疾病防治的认识。
1997年,周行涛率先在中国开展保留角膜上皮的微创激光手术LASEK,当时,中国各地广泛开展的近视眼手术是PRK,早期PRK术后24小时,眼睛怕光流泪,反应较重。为了减轻患者的不适,周行涛教授不懈摸索,最终通过LASEK,解决了术后眼睛反应过重的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近视激光手术发展速度飞快,周行涛教授率先尝试开展近视全飞秒手术,迄今为止,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视光学科团队已施行全飞秒激光手术超17万台。
作为临床医生,周行涛深知健康视觉对普通人的一生以及其家庭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不懈钻研的周行涛曾用22年追踪一个角膜遗传疾病患者的家庭,突破此类顽疾是他心中的信念。据了解,圆锥角膜和角膜营养不良是眼科的顽症,重症患者需进行角膜移植;而中国角膜材料严重缺乏。长年累月在临床的探索和思考让这位聪明的医生有了新思路:“全飞秒手术取出来的‘废弃物’——角膜组织透镜,如果能将其‘变废为宝’再利用,也许可以解决角膜材料匮乏的问题。”经过十余年的不懈探索,功夫不负有心人,周行涛团队证明了飞秒激光近视和远视手术中原本废弃的角膜组织透镜,可成功用于治疗一部分圆锥角膜和角膜营养不良患者。现在,此项技术已应用于临床。
作为眼科专家,中国青少年近视高发让周行涛忧心不已,如何将近视防控的关口前移是他不断探索的目标。周行涛团队率先在国内建立儿童与青少年的屈光发育档案雏形,现在覆盖华东地区约50万青少年的动态数据,产生了较好的示范效应。建立“学校-医院-社区+眼视光一体化”近视防控与科普体系、建立屈光档案数据信息平台……多年来,周行涛一直在努力。他被国家卫健委授予组建的“周行涛近视小分队”,领导建立以核心医疗团队、学校/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家庭共同参与的近视防治的康联体模式,以健康教育、大众科学防控、精准医疗并进的方式,防治结合。这位专家带领团队所建立的“关注儿童眼健康,建设近视防控康连体模式”起到良好社会效应。
周行涛坦言:“无论是儿童和青少年的近视防控、成年人近视矫正,还是中老年人群的眼健康维护,特别是高度近视并发症的防治,这是贯穿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服务工作,要早筛查、早干预,早发现、早治疗。”在他看来,有些低视力的近视患者可以在医生专业指导和先进技术治疗下,保持与正常人一样的基本视觉功能,同样拥有美好生活。
多年来,周行涛带领团队联合12家医院,牵头开展科普知识讲座,为320所学校11个社区传授培训防盲知识、视力检查与科学用眼方法,培训专业眼科医师与护士200余人,视力筛查40余万人次。他常常利用繁忙工作之余的休息时间奔跑于各个学校和活动场馆,带领医生团队深入福利院、特殊学校,为那里的孤儿和残障儿童开展筛查和救助。
近5年来,周行涛带领团队为沪上中小学生进行视力筛查共计40万人次;为贫困学生提供配镜补助合计5500人次。在“互联网+”时代,这位医生开启视频直播科普模式,孜孜不倦地为民众传递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的科学理念。
周行涛教授一直认为:“只有一个人能做的手术是没有生命力的,我希望更多医生掌握它。”多年来,这位专家“手把手”带教出国内外500多位眼科医生。为推进近视激光矫正技术在中国的规范开展,他奔波筹备,最早建立了屈光手术全国培训中心和可持续的“近视防治与激光矫正”教育项目,使其所在医院视光学中心成为亚太ICL手术培训基地,并成立了全球亚太国际全飞秒SMILE培训中心。
“在这样一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里,我们要充分发展好互联网远程、智慧医疗等现代技术,让更多的医生联动起来,让健康事业惠及到更多的老百姓。”周行涛说,在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临床科研创新的同时,其团队充分发挥“互联网分级诊疗”新势能,满足跨地域的医疗求助、医疗协作需求,将优质医疗资源精准下沉,带动长三角地区五官科医疗高质量发展,为进一步辐射长三角乃至全国地区、惠及更多患者而努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