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乳腺内科主任王树森教授高考后进入医科大学开始了学医之路,从此便和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一名医生,从肿瘤内科开始入门到专攻乳腺癌内科专业,他一路探索,始终如一;从一名不见经传的小医生到医院首席专家、乳腺癌领域学科带头人,他一路奔跑,从未停下脚步。回望职业生涯的风雨路,近三十年的成长感悟、从医感悟、医学感悟历历在目。
图为王树森教授
生命的回报是支撑我全力以赴的动力
“人生是不断选择的过程。选择做一名乳腺内科医生,能看到医学发展到今天,乳腺癌成了一种慢性病,有越来越多的女性患者可以被治愈,她们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这种来自‘生命’的回报,正是支撑我和所有同行全力以赴的动力。”
快到临近毕业前夕,我的一位老师就关于专业的选择与我进行了一次促膝长谈,他重点谈到了肿瘤内科的发展趋势。那时的肿瘤内科只是刚刚在全国兴起的学科,整体的学科发展水平比较低,学科发展很缓慢,但是不难看出,这是一个特别有待开拓和值得探索的学科,于是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肿瘤内科。还记得刚工作不久,接诊的一位几乎与我同龄的患者,二十岁出头就查出晚期胃癌,当时他正在一所重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他住院期间,我看到从他老家来照顾他的哥哥脚上还穿的是草鞋,心里满是酸楚。严重的病情使得他在确诊半年后便去世了。作为主管医师,我不敢看临终前他那绝望的眼神,我深知自己能力有限,救不了他。每每想起他那从对生的渴望到对死的绝望的眼神,让我有着深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几乎在同一时期,我的一位同事查出了乳腺癌,并接受了乳腺癌的根治性手术,那时手术范围之大,对她的形体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再加上后期的辅助化疗后,出现强烈的消化道反应,给她的身心带来了重创。作为主治医师,在与她一起回忆那段难忘的经历时,她时常将那段日子形容为“劫后余生”“生不如死”。可想她的痛苦,对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无法体悟的感受。即便她是肿瘤科医生,得了肿瘤也一样要承受这份煎熬和无奈。
然而,随着中国肿瘤学近二十多年的飞速发展,肿瘤的诊治状况大为改观。现阶段晚期肿瘤患者的占比越来越低,早期患者的治愈率越来越高。以乳腺癌为例,Ⅰ期、Ⅱ期的乳腺癌患者,现在的治愈率高达90%,也就是说,近90%早期乳腺癌患者可以实现临床治愈,而即使是那些晚期乳腺癌患者,根据目前的治疗水平,生存期大大地延长,甚至有一部分患者可以长期带瘤生存,患者的生存质量越来越高。相当一部分乳腺癌患者不仅可以保乳甚至可以保留生育功能,不幸罹患肿瘤的女性不仅可以活得健康也可以活得美丽。而对那些接受化疗的患者,随着支持治疗的进步,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也大为降低,甚至可以做到无呕吐化疗。近三十年的从医之路上,随着我们对未知领域的不断探索,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乳腺癌的诊治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我们已可以将越来越多的乳腺癌患者带到生命中的安全区域,这种“生命”的回报,正是支撑我和我的同行前行的动力。
肿瘤治疗已彰显出它应有的活力与创造力
“人生是不断成长的过程。作为一名肿瘤科医生,必须经常回过头去反思有没有做的不对的地方;人需要不断地打破旧的思维,建立新思维,才能成长。再回首,我们不能不惊叹于肿瘤防治已显示出的它应有的活力与创造力。”
在过去的几十年当中,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在我的体会看来,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乳腺癌从同类治疗到强调分类治疗的转变。以前乳腺癌被认定为是一种疾病,但是随着医学对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认识不断深入,乳腺癌被重新定义为一类异质性的疾病,根据不同分子分型,不同的乳腺癌在发生、发展、预后以及治疗反应方面都有不同的规律,发现这点后,我们及时改变治疗策略,给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另外,在诊断中乳腺癌涉及影像科、病理科;在治疗中需要外科、内科、放疗科医生共同参与,如何将不同的科室的建议整合为一套最优化的治疗策略,多学科的诊疗模式的推行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使得乳腺癌的治疗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不断有新药进入乳腺癌的治疗领域,包括内分泌药物,靶向药物、免疫药物,以及包括化学药物等,临床选择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药物加起来足足有几十种。那么如何更科学的应用这些药物,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它们,采用哪些方案都是很需要有完整的临床知识和具备丰富乳腺癌治疗经验的医生,才能真正驾驭它们。回首时,我们不能不惊叹于新世纪的肿瘤防治已显示出的它应有的活力与创造力。”
秉持创新来自临床、服务临床、造福患者的核心
“人生是不断创造的过程。关于医学创新一定要秉持来自于临床、服务于临床、造福于患者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出改变临床实践的创新研究。”
大家知道对晚期乳腺癌的治疗,中西方的治疗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晚期乳腺癌的一线治疗的选择,国内的化疗比例远高于西方国家,是中西方理念不同吗?我们发现中国患者中激素受体阳性的比例低于西方,而西方治疗模式一直强调,在激素受体阳性晚期乳腺癌治疗中优先使用内分泌治疗,这是我国整体晚期乳腺癌一线化疗高于西方的原因之一;另外,中国乳腺癌患者中年轻患者的比例高于西方,而年轻患者和年老患者相比耐受性强,所以对化疗耐受性较好;再者,中国就诊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大部分肿瘤负荷往往比较大,而肿瘤负荷大,意味着这些患者内分泌治疗的效果可能较差,这类患者可能更适用化学治疗。因此中国晚期乳腺癌患者一线化疗的比例高于西方,分析来看,部分原因是治疗理念有差异,部分是由于中西方乳腺癌一些本质的差异导致的。
那么对于那些晚期乳腺癌采用一线化疗患者的化疗模式是什么?现有的国际国内指南均推荐使用化疗到疾病进展或是化疗的毒副反应不能耐受为止。但在实际临床中对于晚期不可治愈的患者,如果给予较长时间的化疗,患者的耐受性、依从性往往会很差。那么我们思考有没有一种新的治疗模式,既可以即减轻患者肿瘤负荷又不伤害耐受性?比如在一线化疗取得一定疗效之后,是否可以转化为不同的治疗模式呢?基于这样的临床发现,我们展开了相应的临床研究(FANCY研究),主要针对那些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在一线选择化疗的时候,一旦获得肿瘤控制,我们在化疗不同节点上转化为内分泌治疗,是否可以有效控制肿瘤。可喜的是,FANCY研究结果证实了我们的猜测。结果显示,一线适合化疗的患者在一线选择化疗之后获得一定的肿瘤缓解之后,转化为内分泌维持治疗取得了较长的无进展生存。毋容置疑,研究结果给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理念,也改变了我们的临床实践。这个研究正是契合了我们一直秉持的理念,医学创新要来自于临床,服务于临床,最终要造福于广大的患者,这点很重要。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人生是不断付出与收获的过程。中肿乳腺癌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跟跑到领跑的过程。30年不长也不短,回头看走过的路,每一步都没有白走。”
中肿乳腺癌治疗的模式是从“一锅烩”到“精细化”管理的过程。我记得早年乳腺外科手术都是在胸科完成,乳腺内科治疗在肿瘤内科进行,可以说乳腺癌的治疗始终没有自己的主战场,但这种模式早已成为过去式。现在中肿不仅成立了专门的乳腺外科和乳腺内科,而且在放疗科、病理科、影像科还设立了乳腺专业组,专业的人结合专业的管理,在近二十余年的发展,中肿也逐步进行了管理体制的变革,学科建制的完善,学术梯队的建设,中心文化的挖掘与凝练,干部队伍的培养与选拔,欣欣向荣的肿瘤中心孕育出了枚枚硕果。
回想当年,以我的导师管忠震教授为首的肿瘤内科专家,积极摸索、为夺得全国首个“国家新药临床试验研究基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国内GCP先河,中肿从此开启了肿瘤内科领域一系列的临床实验的学术和科研担当。我们团队早先参与国际的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以及国外药物在国内的注册临床研究。其后,我们不仅参与国际、国内的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我们也不断牵头发起自己的原创研究,每当看到中肿的学术论文又刷爆朋友圈时,那种感受只有我们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收获的喜悦。再回首时,可以说中肿的乳腺内科已经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跟随到超越的巨变,我们夯实了前辈们的发展基础,给后辈的发展也打下了非常好的根基。我从医已近30年了,回头看走过的路,感觉是每一步都没有白走。